稻壳儿首页 >

PPT模板

>当前作品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必修《苏轼词两首》教育教学课件

收藏
  •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必修《苏轼词两首》教育教学课件-PPT模板苏轼词两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语文导读,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嘉祐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首。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2.作品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仕途坎坷。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2.作品背景定 风 波《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预习检测,1.注音,2.写对字形,字形小贴士追本溯源,巧记汉字“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绳子贯串三片玉之形,后来的楷体,在“王”字右边加一点。以示与君王的“王”的区别。古人常以“玉”喻美德,后由“玉”引申出“美”的象征义。如“玉貌”“玉颜”“玉手”等。“玉”在《说文》中立为部首,作偏旁时写作“王”。“玉”作偏旁,处于字下的写作“玉”,处于字左及其他部位,写作时要去掉“、”,下面的一横改写成“”,叫斜玉旁。如“珏”。,3.解释词义故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州古老的城堡,作者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勃发。形容周瑜气概。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这是古时儒将的装束,形容周瑜从容闲雅。,3.解释词义樯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指曹操的水军。花白的头发。(古人祭奠)把酒洒在地上。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4.近义词辨析(1)匀称·匀整辨析:匀称:均匀相称。匀整:均匀整齐。①这人身材________,容貌姣好。②他的字写得很________。匀称匀整,4.近义词辨析(2)勾勒·勾画辨析:勾勒:①用线条描画出轮廓;②用简练的文笔叙述大概情况。勾画:用线条描画出轮廓。①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________出来。②他用简单的几笔,就___________出了模特儿的形象。勾画勾勒/勾画,探究与点拨,(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是怎样展开景物描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并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勾画了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一幅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的画面。,(3)有人说,《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尾抒情含有消极成分,与豪壮情调不合,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意,这里主要是指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均是作者壮志未酬而产生的苍凉情感。因此,可以说这首词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2.结构图解,2.结构图解,(1)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作者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两首词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2)烘托和映衬。《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虚景则是火烧曹营,二者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3)隐喻寄托。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应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烘托与映衬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到的手法,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映衬也,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村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种手法,分析齐已《早梅》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早  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首联写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颈联描写花香清幽怡人,随风徐徐而来;花色素雅明艳,禽鸟暗羡而窥。一个“递”字,将凛冽的寒风温柔化,仿佛它也对早梅充满了爱怜之意;一个“窥”字,将无知的禽鸟人格化,好像它们也对早梅满怀欣赏和羡慕。风、鸟如此,人亦更甚!作者以此烘托出早梅悠远的清香,动人心魄的姿色,清高素雅的风韵。,感谢聆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https://chn.docer.com/works?userid=411137961作品主页,右键打开链接即可:简雅PPT工作汇报|班会课件|城市介绍版权声明:作品的所有权、版权和著作权归简雅君所有。若您需商用,请购买字体版权及图片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必修《苏轼词两首》教育教学课件-PPT模板
  •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必修《苏轼词两首》教育教学课件-PPT模板
  •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必修《苏轼词两首》教育教学课件-PPT模板
  •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必修《苏轼词两首》教育教学课件-PPT模板
  •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必修《苏轼词两首》教育教学课件-PPT模板
模板介绍:
  • 这是一套黑色中国风静态PPT模板,共27页;

  • PPT演示模板封面,中间填写苏轼词两首标题。

  • PPT模板内容页,由25张黑色宽屏幻灯片图表制作。

  • 本模板适合制作有关教学课件的PPT,如:课件PPT以及成长教育PPT等。.PPTX格式

  •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s://www.docer.com/preview/20193251

关注稻壳领福利

模板单价:14.99
开通会员可免费下载任意模板与19项权益包
登录后使用
以14.99元购买此模板
  • 页数:27页
  • 时间:2019-11-22
  • 编号:20193251
  • 类型:VIP模板
  • 格式:wpp
  • 提示: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
    数字产品本身(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模板、表格模板、演示模板等)及其包含的全部素材 (包括但不限于字体、图片、图标、文本框、艺术字等)均不支持商用,仅能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目的使用。

举报